全日制教育硕士驻校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 2016-06-07 15:13

阅读次数

樊华强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401331)

摘要:受传统教育学硕士培养定势的影响,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教育学硕士学位培养目标趋同,课程结构体系失衡,双导师制形同虚设,买践环节严重缺失等问题。为了凸显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应用性、买践性特色,参考美国城市驻校教师培养模式,充分立足中国国情,设计了全日制教育硕士驻校教师培养方案。
关键词:全日制;教育硕士;驻校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 3 文献标识码:A

  全日制教育硕士是我国较早设置的专业学位类型之一,旨在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中小学教师,体现了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转型,符合当今社会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由于我国教育硕士是新型学位,因此,梳理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教师教育的成功经验,构建体现专业学位特色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许多高校对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缺乏清晰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在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与教育学硕士学位培养日标趋同、课程结构体系失衡、双导师制形同虚设、实践环节严重缺失等问题,导致教育硕士陷人既没有明显的专业学位特色,又缺乏教育学硕士学术性的尴尬。境地,严重影响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一)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出现异化
  国务院学位办颁发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明确要求:全日制教育硕士应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求研究生不仅能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同时也能在理论层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具有从理论到实践的演绎能力,又具有从实践到理论的归纳能力。虽然国家规定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日标不同于教育学硕士,但在很多办学者的思想观念及具体实践中,基本上是按教育学硕士的培养日标降格处理,把教育硕士当作教育学硕士培养。许多高校专业学位基本参照科学学位的培养标准,授课教师大多是长年从事学术研究的高校教授,缺少基础教育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的参与;在授课内容上侧重教育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中小学必需的教学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授课方式都是以封闭式的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开放的动手操作环节。总之,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目标偏离了专业学位的定位,陷人了盲目追求学术性的误区。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结构体系失衡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培养方案》规定:“课程设置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分为学位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四大模块。”其中学位基础课程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总共12个学分,占全日制教育硕士最低学分(36个学分)的33. 33000,包括:外语、政治理论、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中小学教育研究方法和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等6门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依照学科方向由培养单位自行开设,每个学科方向通常开设生门专业必修课程,每门课程2——3个学分,共计10个学分,具体包括:学科课程与教材分析、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学科教育测量与评价、学科发展前沿专题。专业选修课共计6学分,具体包括:学科学习理论与方法、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育改革研究、中外教育简史、教育政策与法规、学科文化、学科发展史等。由此可见,全日制教育硕士课程体系中学位基础课程所占比重偏高,教育理论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之间缺乏实质性的融通或综合。因课程设置带有浓厚的学术色彩,轻视必要的应用性课程的开发。课程内容侧重于学术理论探究,缺乏有效的实践能力指导。教育硕士课程体系与教育学硕士趋同,没有很好地体现专业学位的特色。
  (三)全日制教育硕士双导师制形同虚设
  为了培养教育硕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现学术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原则,《培养方案》规定:“成立导师组负责研究生的指导,并在中小学聘任有经验的高级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制。”即每名研究生配备两位导师:一位是熟悉基础教育现状和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高校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理论学习,注重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另一位是聘请中小学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及基础教育管理专家作为校外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实践操作,旨在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然而,许多高校导师普遍缺乏基础教育的科研积累和实践经验,指导过程中偏向自己的专业特长,忽视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需求,案例分析和实践环节指导能力明显不足,偏离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特性,淡化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色,违背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宗旨。而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或管理人员由于教学工作繁重,行政事务缠身,很少有时间跟研究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很少有精力手把手地指导研究生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很少有心思真正承担起提升研究生实践能力的使命,最终导致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双导师制形同虚设。
  (四)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环节严重缺失
  《若干意见》早就明确:“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创业能力。要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培养方案》同样规定:“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应在中小学建立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做好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然而,已有培养经验表明,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实践环节严重缺失,实践时间得不到必要保障,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原因在于:首先,联系实践基地存在现实困难,优秀中小学迫于升学压力不敢轻易放手让研究生实习一个学年或整个学期,而薄弱中小学虽然可能会给研究生更多的实践机会,但往往缺少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其次,研究生实践环节缺乏稳定的经费保障,指导经费的不足往往会影响指
导教师的投人和付出,生活补助的缺乏常常会影响研究生实习的质量和效果。最后,对于毕业后有意留在实习学校研究生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撑,而薄弱中小学校又因为留不住优秀实习生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他们参与研究生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二、全日制教育硕士驻校教师培养模式实施背景
   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维果茨斯的社会文化理论启示我们,未来教师学习教学不是在模拟场景中而是在真实场景中进行,培养教师的关键不是让他们通过实习而获得实践经验,而是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因此,系统借鉴发达国家教师教育的最新理念,积极探索符合专业特色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努力构建以高等学校为理论学习基地和以中小学为实践锻炼基地二者相互衔接的立体教学实践环节势在必行。高等学校与中小学结成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承担培养全日制教育硕士的任务,促进大学的教育理论学习与中小学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是解决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唯一途径。川然而,如何有效构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合作伙伴关系?如何使基础教育专家深度
  参与教育硕士培养工作?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教育硕士培养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如何真正实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和提高薄弱中小学教师的留任率?国内学界却没有操作性强的制度设计和生动的实践。
  “城市驻校教师模式”(Urban TeacherResidency Models,UTR),是针对美国长期存在的城市学区招聘不到也保留不住优秀教师的困境而提出来的教师教育改革新方向。它通过带薪((1 ——3万的生活费)的方式,在城市学校驻校学习一年,这期间有专门的指导教师提供一对一的课堂实践指导。在课后和周末,驻校生还必须参加由伙伴大学提供的研究生层次的理论课程学习。驻校期结束,驻校生可获得初级教师证书和特殊教育或ELI. ( English Language Learner)教师证书,以及研究生学位。作为补偿,驻校生毕业之后,将以小队的形式被安排到城市学区工作至少三至五年,并继续得到人职辅导,帮助他们由新手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曰驻校教师培养模式被称为是继传统的大学本位教师培养和选择性教师计划之后美国教师教育的第三条道,得到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交日称赞,并获得了美国国会稳定的经费支持。
  三、全日制教育硕士驻校教师培养模式设计
  美国城市驻校教师模式对于我国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和参考价值。实施全日制教育硕士驻校教师培养模式对于增强研究生教学实践能力,优化研究生专业学习环境,实现教师教育职前与人职一体化无疑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借鉴美国城市驻校教师模式的培养模式,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我们设计了全日制教育硕士驻校教师培养方案,见下表。

  (一)方案目标
  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能力显著提升。打破当前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学术化导向和实践能力不足的困境,按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提高为核心,将教学实践贯穿于理论学习,将理论学习渗透于教学实践,致力于形成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专业能力螺旋式提升的全日制教育硕士培养模式,并从组织与管理、驻校点选择、指导教师选拔、驻校期培养和新教师人职指导等方面系统构建改革的保障机制。
  (二)组织运行
  全日制教育硕士驻校教师管理机制。高等学校、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中小学紧密合作,组成坚强的领导集体,共同承担实施驻校教师计划的使命。根据《若干意见》的规定:“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要切实加大投人,加强教学基础设施、案例库以及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2013年7月,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健全以政府投人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培养单位多渠道筹集经费的研究生教育投人机制。”由此可见,全日制教育硕士驻校教师计划所需经费主要由政府财政和培养单位承担,以政府财政为主。各级政府应建立长期、稳定的经费投人机制,专门用于驻校教师计划经费支出。这样有利于驻校教师模式的实施和推广,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区域教育平衡发展。
  (三)全日制教育硕士驻校点选择标准
  驻校点应选择教师总体缺编、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但是工作基础良好、积极性高昂的当地中小学。具体要求如下:拥有健康、和谐、上进的校园文化;愿意承担驻校生的培养责任;多数教师有能力且有意愿成为指导教师;学校环境优良,教师流动率低。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模式。”因此,可以优先考虑一般或偏僻的中小学为驻校点,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薄弱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区域教育公平。为保证驻校生的基本素质,可以在驻校前对研究生进行必要的专业考核和现场面试。专业考核一般考察研究生所任学科的理论知识;现场面试采用说课或试讲的形式,侧重考察教育硕士的教师专业能力,具体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指导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四)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导师选拔和培训
  指导教师主要是选择那些学科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突出的中小学教师。经选拔后的指导教师要定期参加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组织的培训,帮助他们深人了解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标准和培养要求,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满足不同学生的愿望和需求。每位实践指导教师原则上带一名驻校生,他们与研究生朝夕相处,手把手地进行指导,充分体现了优秀中小学教师是教师教育者的理念。驻校教师计划一方面通过业务培训和资源补偿提升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另一方面还通过减少教学工作量和增加额外津贴等方式鼓励中小学教师积极承担指导工作。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长期困扰我们的指导教师不愿承担责任也难以对指导教师进行有效管理的难题,从而为驻校生在实践中学习教学、在实践中学习理论提供了必要前提。
   (五)全日制教育硕士入驻中小学
  教育硕士应根据中小学的实际状况,按照具体学科需要,在高校完成第一年的理论学习之后,以小队形式集中安置到相应中小学。这样有利于开展合作学习,获取同伴支持,形成稳定的师资队伍,促进校园文化更新。驻校生通常在开学前一周进人驻校点,以便他们提前熟悉所在学校的校情校貌,为今后顺利开展教学与管理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每位驻校生需要知道驻校期间应该掌握什么,为什么需要掌握,以及驻校期结束能够获得什么。驻校生通常需要亲身经历中小学从开学准备、组建班级到学年结束的整个运营周期,同时得到政府或所在培养单位共同提供的必要生活补助。
  (六)全日制教育硕士驻校期学习要求
  驻校生执行严格的学习标准和实训计划,驻校模式借鉴心理学情境认知理论,采用集中的课堂学徒制,让驻校生在经验丰富的中小学教师一对一的指导下,在真实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学习如何教学,将大学里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比如驻校生在大学课堂中学习过某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并将实施教学方法的课堂音像进行回放,师生共同探讨、分析课堂实录,提出改进意见或者措施。同时,驻校计划运用逐渐放权的培养方式,从驻校初期的熟悉课堂、了解学生、钻研教材,到后来的课堂观摩、听课见习、反思提高,到最后撰写教案、选择教法、实施教学,驻校生在此过程逐渐承担越来越多的工作任务,得到越来越丰富的临床经验,获得越来越真实的情境性知识。
  (七)全日制教育硕士驻校期后安置与发展
 驻校生毕业后可以优先到任何一所师资不足的当地中小学任教。为了让他们尽快从新手型教师成长为专家型教师,增加教师角色身份认同,减少人职初期可能产生的不适应感,真正实现教师职前培训、人职指导和职后发展过程一体化,驻校学习结束后,所有毕业生都有机会获得相应中小学教师一对一的人职指导,在专业共同体中成长进步。三年人职期结束后,相关部门应对人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和指导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考核与评价。为了调动驻
  校毕业生的工作积极性,驻校计划可以为在薄弱学校中完成三年教学的驻校生提供相关政策优待:一是可以选择在当地留任,保证有编有岗,并享受当地教师的同等待遇;二是异地留转,如到城镇学校应聘,今后城镇中小学自然减员产生的师资缺日,首先要补充这些经过了三年实践锻炼的驻校教师;三是可以获得读研期间的学费减免和丰厚的生活补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日制教育硕士驻校教师培养模式弥补了师范院校教师培养和综合性大学选择性教师计划的不足,有利于提升中小学师资培养质量,有利于提高薄弱中小学教师留任率,有利于促进区域教育公平发展,为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提供了崭新的路径。当然,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全日制教育硕士驻校教师培养模式实施推广还有赖于诸多条件的支持: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与中小学校需要结成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承担实施驻校教师计划的使命;另一方面,由于驻校生带薪实习和指导教师聘请都需要较大的经费投人,因此,持续、充足的资金支持是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然而,由于全日制教育硕士驻校教师培养模式真正实现了职前、职后一体化,克服了传统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困境,高等院校无疑应该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
参考文献:
[1]周光明,傅定涛.教育硕士培养的学术性与实践性辨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11
[2]武玉国,韩延伦.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科学性问题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49
[3]杨启亮.扬长补短: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3):26
[4]李子江.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的学术化倾向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10,(5):66
[5]陶青,卢俊勇.“城市教师驻校模式”:美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新方向[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3):16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 · 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