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造就卓越教师

发布时间 2016-06-07 16:00

阅读次数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造就卓越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经验
马健生 张弛 孙富强

  摘要:介绍了北京师范大学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情况。北京师范大学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聚焦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研制与开发。为此,明确了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问题,夯实了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科学基础,确立了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与素养结构,借助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推动了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与培养措施的完善,为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教育硕士;模块化课程;卓越教师
  作者简介:马健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北京100875;张弛,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北京100875;孙富强,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处长,北京100875。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2011 年以来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积极组织开展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改革之初,经过多次研讨,最终确定试点工作的目标是“构建适应基础教育卓越教师专业成长的教育硕士培养新体系”,其指导思想是“课程切入,服务学生,追求卓越”。为此,确立了三大工作原则:①质量第一,即始终围绕质量的提升与保证来设计、开展;②科研引领,即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学科优势,为改革提供教育理论指导,努力将试点工作建立在教育科学基础之上,确保培养工作的科学性、前瞻性与可行性;③协同整合,即培养工作与条件保障相协调,研究生院与学校二级学院协同,教育学部与其他二级学院协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在强调整体部署的同时,选择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而课程改革则聚焦到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研制与开发之上。这既保证了综合改革落到实处,切实提高了培养质量,而且也进一步形成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特色。
  一、明确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问题
  自1997 年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不仅培养规模有了巨大发展,由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现在每届的上千人;而且培养方向日益多元,从教育管理、主要学科课程与教学论又增加了学前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涵盖全部教育硕士的19 个专业方向;培养对象多样化,既有传统的具有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还有刚刚毕业不久的免费师范生,也有全日制攻读的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应届毕业生,更有攻读北京师范大学特色4+2 模式的本校优秀本科生。此外,与大多数师范大学一样,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也分散在各学院(学部、系),共涉及12 个学院(学部、系)。由于各院系的学术传统不同,师资力量的差异,造成各方向的培养方案不同,不仅培养方案的课程结构差异大,而且标准往往也不同。这就造成了许多混乱,往往同一门课在不同类型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要求不同,增加了教师教学的难度,也给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既影响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也容易引发社会误解,导致公众对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偏见。
  鉴于上述现实,我们确定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问题是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我们的目标是重新设计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及其样态,从而为统一各类型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提供基础;同时,通过模块化设计,增强各类型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灵活性,为各自特色发展提供统一基础上的选择空间;进而推动课程设计、开发与管理工作,推进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质量。
  二、夯实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科学基础
  为了保证这次试点工作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学科的优势,在北京师范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领导下,成立由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评审组为主体、有关教育领域专家和教育硕士各学科专家参与的课题组,主要开展美、英、法、日、荷、澳等国家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国际比较研究,为培养卓越教师素养结构吸取经验与借鉴;开展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研究,为开发具有北京师范大学特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提供理论基础;开展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需求调查,确保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能够满足教育硕士研究生发展的需要。这些成果已经在全国首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试点单位工作研讨会上汇报讨论过,得到了与会专家的积极肯定。
  为了保证试点工作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领导小组制定了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流程:专业学位处组织———专家组研究、 设计方案———征求意见———专家组修改———评审组评审———院系专业进一步细化———全面实施方案。 即由研究生院的专业学位处组织实施,委托专家组开展相关问题研究,设计模块化课程体系初步方案; 由专业学位处广泛征求有关专家和院系领导的意见,在此基础上,专家组修改、完善方案,之后提交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评审组评审;通过后,提请各相关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院系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具体化,最后由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处统一发布实施。
  为了保证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领导小组强调整个工作必须建立在科学而合法的根据上。这就要求:首先,有关专家和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和研究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所颁发的文件,主要包括《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免费师范毕业生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试行)》;其次,充分汲取国际、国内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再次,广泛听取各培养单位和广大师生(包括毕业生)的意见;再次,尊重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评审组专家的意见;最后,充分吸收课题组的理论研究成果。
  三、依据培养目标与素养结构确立模块化课程体系
  1.深化卓越教师的内涵
  北京师范大学一直十分重视教师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4+X 培养模式,提出了为基础教育培养卓越教师的目标。结合国际经验和学校的传统,北京师范大学进一步明确了作为教师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阶段卓越教师培养目标的内涵,即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应具备以下教师专业能力:
  (1)能够为学生创设并保持良好的学习环境;
  (2)能够透彻地理解和合理地组织学科知识的教学内容;
  (3)能够高水平地进行教学设计;
  (4)能够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水平;
  (5)能够系统研究学生的学习,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6)能够制定专业发展目标,成长为卓越教师。
  2.探索卓越教师的素养结构
  为了更好地实现卓越教师的培养目标,专家组通过比较研究,进一步揭示了北京师范大学培养的基础教育卓越教师的素养结构,主要包括基础素养、学科素养、教学素养、管理素养、研究素养、信息素养等六大部分。
  (1)基础素养。主要包括:有效交流的能力与技巧;自主探究人文社会科学、数学及自然科学和表演艺术知识的能力;独立完整的文理知识;对教育价值观进行讨论和辩论的能力;国际视野;理解并尊重个体差异;理解并尊重不同的价值观和理念;理解技术的影响;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了解市场机制;尊重个人的权利和价值。
  (2)学科素养。主要包括:创造学习环境的能力;帮助学生获取并使用信息、技术及其他学习资源的能力;设立高期望目标的能力;建立课堂教学与现实世界联系的能力;获取并运用新知识的能力。
  (3)教学素养。主要包括:运用人类成长、发展和学习的理论知识;发展学生的认知、情感、身体和社会能力;认识并鉴别个人信念和价值观对教学工作的影响程度;确保教学环境安全有序;设计多样化教学方案;使用多种方法评估学生的能力和需要;创造能够满足特殊需要学生需求的包容性环境;运用多种方式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得。
  (4)管理素养。主要包括:设计并且运用不同的认知、情感和精神激励方法;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技巧;与其他教师合作为学生学习创造机会;与家长合作为学生学习创造机会;明确并能够使用鉴定和评估的步骤;明确并承担教书育人的法律和道德责任;理解并运用当前所教学科的知识;充分合理地利用教学时间;了解学校的经济、社会、政治、法律和组织基础及功能。
  (5)研究素养。主要包括:了解并且运用其他学科教学获得的研究成果;与各方面有效沟通以提高学生成绩;能够讨论和辩论教育改革等问题;进行有意义的自我反思和对同事的专业活动进行评价;能够设计并且实施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
  (6)信息素养。主要包括:了解信息时代的学习和技术的操作与理念; 能够设计有效的强化技术学习的环境与活动; 把技术作为有效鉴定与评估的辅助手段;将技术运用于专业发展、教学活动和教学资源的开发;了解中小学使用技术过程中产生的有关问题。
  3.建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为了有效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素养,将教育内容结构化为文理学科知识模块、学科知识与能力模块、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管理与指导教学活动的知识与能力模块、研究与反思教学活动的知识与能力模块、运用信息时代学习方法与技术的知识与能力模块等六大课程模块。这些素养与教育内容形成了一定的对应关系,进一步则衍生出不同的课程系统。主要包括:
  (1)基础素养———文理学科知识模块;
  (2)学科素养———学科知识与能力模块;
  (3)教学素养———教学知识与能力模块;
  (4)管理素养———管理与指导教学活动的知识与能力模块;
  (5)研究素养———研究与反思教学活动的知识与能力模块;
  (6)信息素养———运用信息时代学习方法与技术的知识与能力模块。
  每个模块下设定课程体系,并针对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费师范生和在职教师三种培养对象,确定每门课程必修、选修或限选的性质,在整合的基础上提高针对性,突出培养重点和特色(见表1)。各类型、方向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均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特色化。这个方案设计不仅保证了不同类型、形式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方便整合与组织校内教师力量开展教学,也为相关课程的开发与创新提供了基础。
  四、推动培养方案与措施的完善,造就卓越教师
  1.修订教育硕士培养方案
  2012 年各培养单位以模块化课程体系方案为依据,修订了已有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制定了新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在新方案中,课程的学分以2 学分为主,同时开设1 学分的前沿课程,突出教学内容的专题性、前沿性、方法性内容;加强了实习实践环节、实践研究课程、经验反思课程的分量;加强了基于课程的教育教学反思的内容;加强了研究方法环节的教学,加强了学生基于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文献检索及分析利用能力的培养。该方案已于2012 年暑期开始实施。
  2.深度开发精品课程
  近几年来,在模块化课程体系优化的基础上,学校研究生院明确了品牌意识,积极推动品牌建设,落实到课程领域则是要求任课教师与相关领导都要树立精品课程意识,建设精品课程。为此,学校对于新开设的或新调整后的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类学位基础课程,均责成课程负责人建立教学团队;给予专项经费(10 万元),支持开展教学研讨;学校立项支持教师开展教育硕士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14 项(28万元)。
  3.大力推动课程网络化
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切实提高卓越教师的学习素养,学校十分重视网络课程的建设,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教师探索基于网络视频课程的集中授课与网络学习、研讨相结合的教育硕士研究生在职学习新模式。为此,学校不仅投入专项经费,录制了41 门教育硕士研究生优质课程全程视频,并全部发布在IPv6 平台上,而且还基于IPv6 平台建成了23门网络课程, 实现了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和短期集中授课的有机整合;同时,将优质的学术讲座、专题报告等视频内容发布IPv6 平台上,并充分利用IPv6平台上所采集的240 多节次的中小学观摩课程供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习。



  4.积极推行案例教学
  为了积极推行案例教学,促进讲授式教学方法转向参与式培训,学校立项支持教师开展教育硕士案例教材建设项目10 项(20 万元),并多次邀请大连理工大学的专家对授课教师进行案例教学培训。大力支持教师搜集案例、分析案例、交互式讨论和多角度解读等教学活动,提高实施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5.深入推进实践教学及实践研究
  实习实践环节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而言非常重要,更占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习时间的四分之一。为了强化教育硕士教育的实践性,提升研究生教学素养,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①免费师范生组建团队,统一进入学校实习基地实习;②专项支持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内容设计研究(7 项,共21 万元);加强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在职攻读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研究,切实保证教师实践案例自我反思与总结、课堂教学改革设计与实践的效果;针对学生撰写的报告,要求导师开展团队研讨和指导。设立实习实践研究立项,鼓励本校和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参与实习工作研究,旨在提高教师对实习实践工作的指导水平,提升实习实践
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与北京师范大学44 所附属中学合作,构建独立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体系,保证实践教学的条件。
  6.创新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体系
  学校围绕建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采取了以下举措:
  (1)建立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的组织管理制度。为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解决原有学位评定组织体系不适应专业学位的问题,建立了专门的专业学位评定体系,即在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下,专设专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在专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之下,再按照不同类型的专业学位设立各专业学位评审组,如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评审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评审组全面负责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制定、学位论文评审、导师资格评审、课程立项建设等工作。
  (2)设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机构,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行政管理。在研究生院内,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职能从原来的培养处、招生办等处室抽出整合后,划归单独成立的专业学位处。专业学位处的职能涉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招生、培养,到学籍管理、学位管理的全过程,负责全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统筹规划、政策协调、日常管理、条件建设等工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术组织和行政管理组织的专门化,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
  (3)创新质量评价渠道和评价方式。研究生院对教育硕士研究生所有学位课程设置评课环节,将学生的评价反馈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依据之一;每年都要对教育硕士毕业生进行满意度调查,将学生对课程、师资、管理等多方面的满意度作为调控培养单位招生计划的依据之一。同时,研究生院还通过与教师资格评定机构以及用人单位的积极沟通,通过毕业生就业后情况的跟踪了解,将外部质量评价与内部质量评价和监控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校验。
  总之,北京师范大学以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为核心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极大地转变了学校师生对于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认识;促进了广大教师更加注重研究教育硕士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并且凝聚起一支长期稳定的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师资队伍;同时,提高了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的专门化水平,完善了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与质量保证体系,从而保证了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素养更加全面,满意度更高,基本实现了试点工作的目标。
                                                   (责任编辑刘俊起)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 · 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