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基础教育实际探索教师教育规律

发布时间 2014-11-28 11:22

阅读次数


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应用案例
教学法的实证研究*
———以教育心理学课程为例
李铁君 周润智 唐卫民
  摘要:在分析培养模式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沈阳师范大学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中探索的“五以”模式,即:以特色化教育目标体系为导向,以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重心,以网络教育和案例教育为两翼,以教育见习、研习和实习为牵引,以教师教育文化熏陶为保障。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师教育;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李铁君,沈阳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沈阳110034;周润智,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沈阳110034;唐卫民,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沈阳110034。

一、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其特征分析
培养模式是培养活动的总体样式。完善的培养模式不但具有清晰、科学的总体目标,还规定了培养活动的行为程式与衔接机制、组织要求等,揭示出了培养活动在目标、结构、要素和关系四方面的关键特征。无论是哪一阶段和哪种类型的教育,由于其培养目标的规定性、培养主体与培养条件的稳定性、培养内容的恒常性,加之培养方法具有客观性,所有这些均决定了培养模式的客观性和系统性。这意味着对于各级各类的教育而言,是否拥有培养模式以及拥有什么样的培养模式,既是政府和民众甄别一所学校办学规范与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政府积极引导各级各类学校不断规范办学行为、切实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工作之一。正因如此,教育部针对2010 年启动的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明确将创新培养模式同转变教育理念、改革管理体制和提高培养质量等四个方面作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思想[1]。
  培养模式的客观性和系统性,一方面揭示出培养院校有效的教育活动必须根植于对培养模式的探究和实践上,另一方面也揭示出培养院校应全面理解和把握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培养模式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培养模式在总体上有宏观(外层)、中观(中层、)和微观(内层)之分。宏观(外层)模式具有“战略”性特征,主要指向一般条件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与整体工作原理。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而言,受专业学位教育内涵的制约,此类模式往往揭示的是办学模式或办学策略,如国内外盛行的USG 模式(大学、中小学和政府协作模式)和UG 模式(大学和政府协作模式)皆属此类。中观(中层)模式具有“战役”性特征,主要指向特定学校具体条件下的特有目标和工作原理。受教育管理权限的“梯位特征”制约[2],此类模式揭示的是具体学校在国家的统一要求下,参照自身和外在的现实条件,制定的人才培养的概括性做法,如教师教育的“ 实践—反思—学习—实践—反思” 模式和“ 实践—学习—研究—实践” 模式, 此外, 也有学者将“2+2”模式、“3+1”模式、“4+2”模式等视为此类①。微
观(内层)模式具有“战术”性特征,主要指向单元性培养目标、任务或环节的工作方法,既有管理工作模式,也有教学组织模式,如“参与—活动”模式和“引导—发现模式”等。
  培养模式的系统性和结构性特征,在客观上要求培养主体应从自身的职能出发,“身在何位”而“勇谋何政”,譬如,政府应避免“捡小放大”,针对我国当下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积极在制度和政策层面为高等院校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保驾护航;高等院校既要避免“避重就轻”,做了任课教师工作职能“分内的事”,也要避免“避轻就重”,做自己根本无法做的事;广大教师则应该从具体的教学科目和培养任务出发,积极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
方法的改革。
  二、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的“五以”培养模式
  在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中,针对培养模式改革工作,沈阳师范大学坚持“以改革指导和提升实践,以实践检验和促进改革”的工作方针,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规律,创设出“以特色化教育目标体系为导向,以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重心,以网络教育和案例教育为两翼,以教育见习、研习和实习为牵引,以教师教育文化熏陶为保障”为标志的“五以”培养模式。
  1.以特色化教育目标体系为导向
  (1)创设“三维三级”教育目标体系。教育目标体系指向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与规格。沈阳师范大学从人才培养的常规认识出发,根据我国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标准,按照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定位,创设出学校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三维三级”目标体系。三维是指观念与意识、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每个维度设有一级、二级和三级目标。“三维三级”教育目标体系侧重“综合发展”、“自主发展”、“国际视野”、“公民意识”和“职业能力
与发展”五个方面。实践表明,清晰、完善的教育目标体系有利于将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注意力从“发散”和“随意”集中到关注教育教学目标以及教育策略、教学方法上,进而能够极大地促进教育硕士研究生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实践智慧的提升。
  (2)精心修订培养方案。教育目标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格的蓝图,培养方案是实现这一蓝图的重要依托。没有清晰而完善的目标体系指引的培养方案是“空案”,没有培养方案支撑的蓝图是“虚图”。2010 年底至2011 年初,根据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沈阳师范大学以广泛、系统的调研工作为基础,对教育硕士研究生各个培养方向的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突出体现在各个专业方向普遍重视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定位分析,以及在培养目标定位意识的影响下更加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2011 年7 月,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下发了全国教育硕士指导性培养方案,以此为契机,沈阳师范大学在第一次修订培养方案的基
础上,再次对培养方案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论证,并对各个方向的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这一次修订工作的功效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课程目标清晰,课程结构得到了高度的认同,由此使得课程建设得以不断深入发展;二是实现了课程结构的模块化和课程实施的立体化。
  三年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实践深刻地揭示出了教育管理、现代教育技术、英语、学前教育、音乐教育、美术教育等方向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即将结束的情况下,沈阳师范大学仍然有针对性地启动了培养方案的第三次修订工作。
  (3)实施“九个一”工程。沈阳师范大学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通过创设并实施“九个一”工程,执行教育目标体系,落实培养方案,着力提升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九个一”工程主要包括:一是深入一所学校,熟悉中小学(幼儿园)教学与管理的实际;二是熟悉一堂好课的标准,掌握评课的要领与技能;三是完成一个优秀教案的设计,掌握备课的要领与技能;四是完成一次高质量课堂教学,全面提升课
堂教学能力;五是收集整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教育(教学)案例,不断提升学生对现实问题把握和反思的能力;六是制定一个班主任专项工作计划,促进学生对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律的掌握;七是设计一个具有特色的主题班会活动方案,提升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职业情感;八是提交一份合格的基础教育实践调研报告,引导学生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九是撰写一篇特色化的毕业论文, 培养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完成对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的能力。随着改革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沈阳师范大学将“九个一”工程融入到从入学教育到毕业设计、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的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教育硕士见习手册》和《教育硕士实习手册》,将实践知识和理论与实践相融通的能力要求固化为具体时间与空间下的具体教育活动(包括教育
内容、方式及评价标准等)。“九个一”工程凸显了教育硕士研究生专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实现了任务与要求的具体化和系统化,便于师生整体理解和全面掌握,有利于提高广大师生教育教学的自觉性和计划性。
  2.以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重心
  (1)调整课程结构,拓展技能课程。基于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格的定位,沈阳师范大学依据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教育硕士各专业方向的“学位基础课程”、“学位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教学”五大课程模块。其中,“学位通识课程”模块是学校教育硕士培养中设置的特色课程模块,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加深学生对基础教育实践的认知程度。在课程设置上,教育硕士各专业方向均开设“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和“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全日制教育硕士所有专业方向均
开设“教师教学技能”专题课程,理科各专业方向开设“人文教育”课程,文科各专业方向开设“科学教育”课程。在职教育硕士所有专业方向均开设“反思教学技能”专题课程。在实践教学模块,除保证正常的教育见习、研习和实习外,还设置了教师教育讲堂、案例收集与评析等实践环节。实践证明,通过技能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拓展,大大提高了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
  (2)研制课程标准,加强课程建设。为了切实保障教育硕士的培养质量和规格,沈阳师范大学在不断完善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于2011 年8 月启动了由“课程标准与方案校内招标”、“教师团队集体负责教学”和“依托课程标准研制项目进行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建设”等措施构成的课程与教材建设的系统工程,共完成25 门学位基础课和学位通识课课程招标和教学团队的审核工作。这项扎实而富有建设性的工作赢得了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充分肯定,2011 年11 月,教指委委托沈阳师范大学负责研制全国教育硕士六门学位基础课课程标准。为了进一步加强课程基础建设,确保教育硕士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沈阳师范大学在2012 年7 月又启动了校级学位通识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以及网络课程与教材的建设工作,共遴选出22 门课程进行综合建设。目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课程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课程资源不断丰富,教学文件日趋健全,教学行为不断规范,任课教师普遍能够对课程内容进行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凸显实践应用,深受学生好评。
  (3)改革教学方式,激发课堂活力。为了切实增强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沈阳师范大学针对教学方式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①在任课教师团队中,有导师、有基础教育一线教师、有基础教育教研员,丰富的教师资源,多元的教学风格进一步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②每门课程通过课程招标,组成教师团队,集体负责教学,注重强化教师依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灵活选择、设计教学方法的意识;③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课堂教学、实践基地和联合培养工作站为场所,采用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植入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反思性教学。教师团队的多元化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不仅使教育硕士研究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认知,也大大提高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4)改革考核方式,提升实践能力。在课程考核方式上,沈阳师范大学注重改变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实施形成性评价,即加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力度。学位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考核方式为综合考核,在总成绩上,减少期末考试的比重,由原来的80%降低到50%,增加了课程实践环节考核权重,占总成绩的30%。实践考核的内容包括与课程有关的调研报告、实验报告、案例评析报告及能够反映自学情况的课程论文、读书笔记等。学位通识课和专业选修课考核方式为考查,采取调研报告、实验报告、案例评析报告、读书报告或课程论文等+平时表现的形式。对课程考核标准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3.以网络教育和案例教育为两翼
  (1)网络教育:拓宽师生基础教育视野。①设立教育硕士网站。为了有效缓解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工学矛盾,也为了改善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学习条件,沈阳师范大学于2010 年11 月设立了“教育硕士网”。通过不断开发和建设,使全校教育硕士研究生在校内或在工作岗位上就能够通过教育硕士网站查阅大量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信息、观摩最新教育案例,增强教育硕士研究生对基础教育的了解,满足了教育硕士研究生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专业发展要求。目前网站汇集了丰富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及信息资料,已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专业发展、教学辅导、信息沟通、经验交流、问题探究、学术争鸣、成果推广的现代互动网络平台和开展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途径。②增设网络课程。远程教育是当代国际社会开发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网络是进行远程教育的根本载体,网络课程是具体形式。沈阳师范大学以研制全国和校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标准为抓手,设专项资金,积极鼓励教师开发建设网络课程。目前,已建设学位基础课、学位通识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网络课程共计23 门。各门网络课程包括课程名称、负责人概况、课程组成员情况、课程标准、教学资源、自我评价、课程建设规划等八部分。其中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授课教案、网络课件、授课录像、作业习题、参考资料等六部分。③整合、联通学校教师教育网络资源。沈阳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为基础和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加之辽宁省电教馆设在本校,教师教育网络资源极为丰富。“教育硕士网”在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根据师生的实际需要积极进行网络资源的开发建设,另一方面充分整合学校拥有的辽宁教师教育网、基础教育资源网网络资源,联通了辽宁省教师教育远程培训平台、辽宁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视频案例库、义务教育精品课例库,为全日制和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全面拓展视野、提高专业能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案例教育:提升教育硕士研究生反思与研究的能力。为进一步提升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沈阳师范大学从试点改革初期就启动了教育硕士培养案例库建设工程,构建多元化、特色化的教师教育案例库。案例库分教学、管理、名师名校、特色四类。“教学”包括课程教学、教学设计两类;“管理”包括学校管理、班主任工作两类;“名师名校”包括成绩突出、具有发展潜质两类;“特色”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方法三类。目前,学校已收集整理案例文本资料153 册,视频资料198 种,共计351 件。各专业收集、编制各类案例440 件。标志性成果有《薄弱学校改造研究: 以沈阳师范大学沈北附属学校为例》、《辽宁省初中英语学科带头人教师信念研究》、《辽宁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教学风格研究》等。综合改革的实践表明,对于教育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养成而言,案例库具有显著的导向功能,它可以极大地鼓舞学生在复杂的职业角色中追求卓越;案例库还具有加速功能,它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弥补在时间、空间和经验等方面的不足,进而鞭策学生又快又好地发展。
  4.以教育见习、研习和实习为牵引
  开展教育见习、研习和实习,符合人的知、情、意、行发展规律,有助于促进教育硕士研究生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
  (1)教育见习。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研究生在第二学期要完成为期两周的教育见习活动,一方面不断增进教师职业情感,另一方面为研习和实习做准备。此外,学校还要求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平时自觉深入中小学或幼儿园,熟悉情况,逐渐培植教育调研的能力。为了确保教育见习的实效性,学校编制了《教育硕士见习手册》,以增强教育见习的规范性和全面性。
  (2)教育研习。由于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设在沈阳师范大学,使学校拥有一大批省级优秀教研员,他们在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教育硕士研究生通过跟随教研员观摩和参与研训活动,极大地提高了自身对中小学实际问题分析、研究的意识与能力。
  (3)教育实习。沈阳师范大学依据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在东北育才学校、辽宁省实验中学等学校建立教育硕士联合培养工作站、实践基地共27所。通过落实建设方案和签署协议书,明确了工作站和实践基地的工作目标、管理体制与机制、双方的权力与义务及保障措施等,为教育硕士研究生“下得去、留得住、做得实、悟得快”提供了坚实组织基础与
制度保障。
  为了保障教育见习、研习和实习的效果,沈阳师范大学通过编制《教育硕士见习手册》、《教育硕士实习手册》和与教育硕士联合培养工作站实施“双导双带”制度(即教研员指导中小学或幼儿园教师,中小学或幼儿园教师指导教育硕士),规定任务,提出要求,鼓励教育硕士研究生定期走访中小学和幼儿园,观摩教育教学活动,收集典型案例,参与教研活动,撰写调研报告。通过教育见习、研习和实习,同学们进一步贴近了基础教育的实际,拓展了视野,极大地
促进了自身观念、学习策略的改进和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
  5.以教师教育文化熏陶为保障
  教师教育文化的熏陶,有助于促进教育硕士研究生形成崇高的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激发对未来教师职业的追求。
  (1)物质文化。物质文化能够无声地陶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生活情趣,提升素质。沈阳师范大学在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注重通过整洁的环境净化学生的思想与心灵;通过电子屏幕每天登载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信息,及时更换橱窗和宣传栏内容,全面拓展教育硕士研究生视野,不断提高他们专业发展的意识与能力;通过张贴名家名句,启迪智慧,陶冶性情;通过专栏介绍名师名校,增进教育硕士研究生对基础教育和教师职业的情感;在走廊、教室及寝室张贴、摆放高雅艺术作品,启迪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艺术情趣与对高雅艺术的追求。
  (2)制度文化。制度文化能够增进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职业认知与情感。沈阳师范大学注重通过党团及学生社团活动,宣传教师职业的规范与要求;通过举办教师文化节,引导教育硕士研究生感受教师职业的魅力,展现从事教师职业的能力;通过高诵教师职业誓词,培植教师职业的意志信念;此外,学校还特别重视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活动,以此激发他们从事教师职业的热情与活力。
  (3)精神文化。精神文化能够极大地提升教育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智慧。①沈阳师范大学每年举办两次教育教学技能系列大赛活动,第一次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竞赛内容为书法、普通话和课件制作等,旨在锻炼教育硕士研究生教书育人的基本能力;第二次安排在新生入学的第二学期,竞赛内容为教学设计、专题报告心得、案例评析等,旨在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②沈阳师范大学在系统推进教育硕士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同时,一方面注重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系统培养,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特色化的“教师教育讲堂”,定期聘请基础教育、幼儿教育一线专家和优秀校长、教师来校讲学,努力实现教育硕士研究
生培养与基础教育零距离、不间断对接。实践证明,一线教师和管理工作者生动的讲诉、感人的职业情操,深深地感染了教育硕士研究生,不仅提升了他们的专业素养,同时也增进了他们对基础教育的关心和热爱。近三年来,学校共开展全校性教育硕士教师教育讲座21 次,各专业教学部组织开展的讲座共计80 余次。目前,教师教育讲堂已经成为沈阳师范大学启迪教育硕士研究生智慧、催其奋进的不竭力量源泉。③针对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现行学位制度难以国际化和全球化、科研经费不足等问题,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方针可以加强研究生的国际性交流和合作,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3]。沈阳师范大学在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不断加强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创新培养方式,拓宽培养渠道,多元化、特色化地促进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一方面鼓励教育硕士研究生积极同兄弟院校教育硕士研究生进行沟通、学习和相互交流,另一方面根据教育部关于专业学位改革试点单位应“大力加强国际交流,努力打造自身办学模式和办学特色”的要求,邀请美国、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2011 年4 月,沈阳师范大学与美国厄巴纳大学共同签署了教育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合作意向,设计了“1+1”联合培养、“2+0”联合培养和短期培训三种联合培养形式。首期短期培训活动已于2013 年3 月完成,同学访学归来后普遍反映深受启发,受益匪浅;每人撰写了调研报告,通过学术报告会进行广泛交流;所有调研报告收入学校案例库,进一步发挥其启示和教育功能。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
的指导意见[EB/OL]. http://www.chinadegrees.cn/webrms/
wwwroot/zgxwyyjsjyxxw/xwyyjsjyxx/gjjl/zxzx/267953.shtml.
[2] 张德祥,周润智.高等教育社会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2.
[3] 史兰新,陈永平.国内外研究生培养方式的比较及探讨[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2):120.
                                                  (责任编辑刘俊起)

① 教师教育的“2+2”、“3+1”和“4+2”模式虽然从属于培养院校制定的中观(中层)模式,但由于它们只给出了学制的时间意义而不涉及或较少涉及其他内容,因此,在严格意义上还不能称之为培养模式。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 · 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