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继卫处长在专业学位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 2014-12-05 08:32

阅读次数

总结试点工作经验 全面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唐继卫
2010年,作为贯彻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一项措施,教育部批准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以下简称“试点工作”)。三年的试点工作结束,我们有必要对此项工作进行回顾,总结成功经验,分析存在问题,为今后的改革提供借鉴。
一、开展试点工作的背景和主要目的
1.开展试点工作的背景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开展是特定历史时期我国研究生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选择。一是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为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二是根据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发生重大调整。200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增设19种专业学位,专业学位类别增加一倍,同时,审批增列了一批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09年,教育部新增5万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全部用于专业学位,并开始减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通过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录取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的研究生比重大幅增加,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逐步形成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培养方式并行的局面。三是随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迅速扩大,原有以培养学术学位研究生为主的管理体制和培养模式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不适应性逐步显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和管理体制创新工作迫在眉睫。
因此,2010年,经学位授予单位申报和相关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评审,32所部委属高校和32所省属高校被确定为教育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分别在MBA、工程硕士等十余个专业学位类别中开展为期三年的试点工作。
2.试点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通过试点工作,提高培养单位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科学认识,引导不同类型研究生教育合理定位,充分发挥学校自身办学优势,改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学术化倾向,营造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
(2)通过试点工作,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探索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的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及保障体系和办学管理体制,形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规范。
(3)通过支持部分高等学校先行试点,创造具有推广价值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而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作用,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创新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实现较大突破,为逐步构建和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为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奠定基础。
二、试点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经过试点单位广大师生三年的不懈探索和努力,试点工作在培养模式改革、管理体制创新方面取得了不少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成果。
1.加强了管理制度建设
完善的组织机构和制度是试点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围绕改革目标和实施策略,试点院校陆续制定、颁布和实施了相关制度性文件,如入学考试方式及选拔标准、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办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兼职指导教师聘任管理办法、专业学位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奖(助)学金奖励办法、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习管理办法、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撰写标准和答辩细则等;一些单位还在研究生院(部、处)中建立了专业学位办公室,统筹全校不同类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管理。
2.改进了招生方式
优秀生源是确保培养质量的前提。许多试点单位积极推行推荐免试研究生制度和入学考试复试制度。复试环节重点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职业发展潜力。复试的针对性、全面性和专业化不断加强。一些试点单位在条件成熟的专业学位类别中实行提前面试、提前预录取的选拔模式,同时与合作的行业、企业开展联合招生,选拔优秀在职人员攻读专业学位。
3.探索了特色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改革是试点工作的核心任务。各试点单位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特点,设置模块化课程,改革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采取研讨式授课、模拟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团队培养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同一类别专业学位中,不同类型学校根据国家、区域或行业的人才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在课程设置、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
4.加强了实践基地建设
优质的实践基地,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基础。许多学校依托行业或企业,建立了多种形式、管理规范的实践基地。例如教育硕士试点单位与中小学结对,艺术硕士试点单位与艺术团体结对,工程硕士试点单位与相关企业结对等等。通过实践基地建设,试点单位强化了实践教学,实行了高校导师与实践基地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把专业实践和论文研究工作结合起来,突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5.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保障试点工作成功的关键,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的建立也是一个类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熟的标志。各试点单位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为目标,注重师资培训,采取“引进来”、“走出去”、“国际性”的建设方针,制定了相应的教师人事政策和独立的教师队伍发展规划,在教师聘任、岗位设定、考核评价、职称评定及晋升等方面制定专门政策,并将实践实习指导、案例开发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殊劳动纳入教师工作量计算之中,初步建设了一支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要求的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同时,部分单位在努力建设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相适应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双导师型”教师队伍的同时,注重与教师队伍相匹配的辅导员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通过试点工作,培养模式改革和管理体制创新深入了广大师生人心,也在许多单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应当看到还有一些内部或外部的因素阻碍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少数试点单位没有高度重视此项工作,重申报,轻投入,无落实,试点工作成效不大;二是教师缺乏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经验,培养观念还没有根本转变,培养中的学术化倾向还很严重。三是社会认可度不高,原有的招生政策、收费办法、教师评价制度等制约了改革的深化。四是行业组织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缺少多方协同共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的体制机制。
三、借鉴试点工作经验,全面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
与2010年相比,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2013年招收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规模已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收规模基本相当;报考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人数急剧上升,社会对专业学位的认可度逐步提升。二是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发布《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全部纳入国家事业经费拨款和国家奖学金评审范围,从2014年起,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全都缴纳学费,在国家层面上,基本实现两种类型研究生同等对待。三是国家、省级和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在课程、实践基地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与相关职业资格制度衔接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突破。四是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明确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主线,并把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作为今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这些变化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奠定了良好基础。我们要抓住机遇,以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全面推进和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突破。
1.转理念
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首先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教育理念。要以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要为目的,调整结构布局,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来抓;要坚持以适应需求、满足需要为出发点,来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建立和完善评估监督体系。
2.抓队伍
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教师团队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要改革教师评价机制,打破现有管理体制,依托或建立新的教学管理机构,建设一支满足教学、实践和论文指导工作需要的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3.促结合
要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形成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或共建机制,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要通过产学结合,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管理,确保论文工作与实践相结合;要积极吸引行业的专家学者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教学和论文指导工作;要将课程设置与考核与相关职业资格考试有机衔接。
4.树品牌
要根据行业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本单位的学科基础,集中人、财、物资源,大力加强具有各自特色的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形成自身特色和品牌优势,提高培养质量和社会认可度。
高等学校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主体。衷心希望借助《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这个窗口,积极宣传各试点单位在改革中创造的好经验和好做法,推动所有培养单位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工作,努力探索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选自《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年第9期)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 · 研究生院